深闺少女大沙河
银杉.仡山珍宝.国之骄傲
宋洪杰专业号 | 2011-6-21
 

银杉.仡山珍宝.国之骄傲

宋洪杰

 


银杉,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种,中国国宝。

全球仅有的几千株存于我国南方少许深山林区,那是中国人的骄傲。能有千余株完整地存活在黔北极地的仡山道真大沙河自然保护区,那是仡山人民的福气,也是仡佬先民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如今,珍稀银杉,享誉世界,仡山人民,以此为荣。为了将仡山银杉的成长过程、世间影响和历史演变公诸于众,告知后人,笔者特别追溯了它不平凡的经历,现奉于薄纸,以飨读者。

 

追寻亲历者

谩话银杉路

 

动笔前,笔者来到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沙河村民组、大沙河管理站和阳溪镇街道,采访了当年参加带路寻找银杉珍稀树种的李双明、李佰友、杨太云、郭显志、邓刚书、杨步春、王清模等同志,并查阅相关资料,对大沙河自然保护区银杉的发现和管理历程进行了追朔。经多方调查考证,对大沙河银杉有了初步的了解。

银杉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是第三世纪的“活化石”,素有“植物熊猫”之称,价值不可估量。20世纪三十年代,东北林学院教授杨御晋发布了在我国发现有活着的银杉的消息后,当即震惊中外,引起世界植物学界高度重视。据传,当时曾有一个国家提出愿意用一架三叉飞机兑换一株银杉苗,可见银杉在世人心中的份量。

据《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介绍,目前,银杉这一珍稀植物,仅零星残存于我国湘桂之间越城岭北部的花坪、沙角洞、大瑶山的金秀、罗霄山脉八面山和渝黔之间大娄山东段的金佛山、白马山、大沙河、桐梓等部分亚热带山地,共计8个残遗分布区,40多个分布点,散生着4006株。其中大沙河银杉分布点21个,现有天然银杉植株1056株,居全国分布区之首位。

 

专家敏锐分析

揭开神秘面纱

 

1978年12月上旬,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李永康教授应邀专程来道真作森林植物资源考察,县林业局焦作霖全程陪同。途中焦作霖同志向李教授介绍道真自然地理环境和森林资源状况,并计划到大沙河林区实地考察、采集树木标本。李教授指出:相邻的南川金佛山已发现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树种银杉分布,大沙河林区与金佛山同为大娄山山系,地理环境极为相似,非常可能也有银杉生存,在条件许可时应注意调查寻找。

1979年4月,根据李永康教授的提示,道真县林学会第一届年会议定要在大沙河林区进行珍稀、经济林木调查。同年5月,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现场会在都匀市召开,道真县林业局出席会议的代表向到会讲课的贵州农学院林学系副教授周政贤、杨世逸介绍了大沙河林区森林资源情况,并邀请林学系师生到大沙河林区共同作森林植物调查。

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组织编写《中国森林》,贵州省林业厅组织有关专家作贵州森林篇目补点调查时,贵州农学院林学系派树木分类学讲师徐友源带林学系学生夏焕柏、王家才等7人在道真县林业局的配合下深入大沙河林区采集树木标本,经过数天采集搜寻,于1980年8月12日终于在小沙河林区发现生长在河边小山头上的银杉,考察人员十分兴奋,徐友源先生甚至大声吼道,找到了!找到了!这就是银杉……!在徐友源先生的统一安排下,考察人员扩大范围继续寻找,认真统计植株、采集标本,最后将标本寄送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傅立国研究员鉴定认可,从此揭开了大沙河林区银杉的神秘面纱。同年10月,徐友源、刘璐、朱静、李洪发、易亚雄、焦作霖等15人正式组成银杉调查队,利用10余天的时间进一步对大沙河林区展开全面清查和搜寻,先后在沙凼、香火嵌、甑子岩、狮子岭、李家咀、石香炉、水井湾等地发现银杉12片726株,基本掌握了大沙河林区的银杉分布状况。

 

珍稀植物银杉

深受科研关注

 

大沙河林区以它独特的优势深受国内外植物专家关注,特别是发现银杉、珙桐、红豆杉、篦子三尖杉和黑叶猴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以来,先后有不少国内外专家到林区调查本底资源、进行动植物科学研究。1980年11月以来,先后有遵义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和喀斯特生态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浙江自然博物馆、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南林学院、日本琵琶湖博物馆博士柳永一弘、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堪萨斯州大学等40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到大沙河林区对银杉适生条件、分布环境、银杉繁殖试验和其它各类动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相继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1983年1月,徐友源、刘露编写的“贵州省道真县大沙河林区银杉的调查研究”论文刊载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第7卷第1期中,该文主要通过对大沙河林区珍稀树种银杉的调查、生境研究、群落组成及生物学特性,正重提出要适当控制林木密度、清除部分枯枝落叶等地被物才可以加速银杉的天然更新和正常生长。1984年10月15日,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开始对银杉进行直播育苗试验,当年采得成熟银杉种籽150余粒,采取随采随播的方式,于次年3月发芽出土96株,出芽率达64%,这是人们首次对银杉种子进行人工育苗试验成功。1985年8月5日,贵州省中药材普查办公室和道真县中药材普查办公室到大沙河林区采集本地特产药材标本200余种,向外界公开了大沙河林区隐藏中药材的秘密。

特别是1987年4月,道真县政府在贵阳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宣告发现银杉之后,省内各大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关注。同年6月,应贵州省林业厅组织邀请,由省内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成的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团一行81人首次深入大沙河林区进行了为期11天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不久正式出版了约30多万字的《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为道真县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据《科学考察集》介绍,考察面积仅有69000亩,面积较小,但生物物种却十分丰富。专家再次提出,由于次生性树种侵入,银杉处于受压迫和被排挤的地位,如何形成以银杉及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较稳定的森林群落是保护区工作的当务之急。

1998年3月,西南林学院陆素娟、尹伍元编写的《自然保护区概论��,将大沙河银杉自然保护区列入西南地区主要自然保护区简介,重点介绍了大沙河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银杉等珍稀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2000年6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张华海主编的《贵州野生珍贵植物资源》一书,在银杉专篇中介绍了贵州大沙河现有银杉1045株,居全国首位。

2000年,道真自治县人民政府将仙女洞自然保护区合并到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同时增加了前峰、磨盘石部分林区一并申报省级管理。2001年,在中共道真自治县委、道真自治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6990公顷,成立了贵州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隶属林业厅直属事业单位、省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科研科、林政科、社区发展与旅游管理科和林业公安派出所,下设磨盘石、大沙河、仙女洞、前峰四个管理站,编制18人,聘请专职护林员50人。

贵州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建立以来,在贵州省林业厅的组织领导下,2002年4月,对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建设和管理进行了总体规划。2002年到2003年的两年间,保护区管理局为了进一步掌握保护区扩大面积后的本底资源,更加规范地进行保护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在1987年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先后邀请了贵州大学等国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林业系统的85位的专家、教授,再一次进行了全面的综合考察,获得了由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多达140余万字的《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科研专著,《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为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的正确评价、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是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又一重要成果。

据《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介绍,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与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水相连,区内保存较好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的特有植物起源和分布中心,拥有全国最多的天然银杉分布点和分布数量,拥有全国分布较集中且数量较多的黑叶猴资源,是全国重点天然物种基因库之一,是保护银杉、黑叶猴及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地区。是研究银杉、黑叶猴及生物多样性的最佳场所。同时,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是一个蓄水功能显著的天然水库,是长江水系芙蓉江一级支流梅江河、新民河的发源地,对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生态环境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也直接影响长江三峡的生态安全。

2004年5月,保护区管理局又一次邀请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组织全国23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日本琵琶湖博物馆等130位专家参加与保护区管理局共同完成了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景观昆虫专题考察工作,时至2005年6月,由杨茂发、金道超教授主编的《贵州大沙河昆虫》一书经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问世,该书介绍了保护区基本情况、规划与管理、分析了保护区昆虫区系特征、起源及演化,记述了保护区昆虫科目种类,其中新种78个,中国新纪录种16个,贵州新记录种424个、本书对研究自然带地区昆虫区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翔实的资料,他对从事昆虫学、植物保护学、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生物地理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沙河珍稀银杉

令世人赏心悦目

 

  远在地质时期的新生代第三纪时,银杉曾广布于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在德国、波兰、法国及前苏联曾发现过它的化石,但是,距今约300万年前,地球发生大量冰川,几乎席卷整个欧洲和北美,但欧亚的大陆冰川势力并不大,有些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区,没有受到冰川的袭击,而成为某些生物的避风港。银杉这一珍稀植物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银杉在我国首次发现的时候,曾引起世界植物界的巨大轰动。

银杉是松科的常绿乔木,主干高大通直,挺拔秀丽,枝叶茂密,尤其是在其碧绿的线形叶背面有两条银白色的气孔带,每当微风吹拂,便银光闪闪,更加诱人,是一种颇具观赏性的植物,银杉的美称便由此而来。

自1983年以来,先后有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众多游客到过大沙河自然保护区观赏银杉,曾记得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朱厚泽前往道真检查工作时,还专程到大沙河保护区考察观赏银杉,并在沙函银杉树林与陪同人员合影留念。

 

                      省委领导宠爱大沙河

                      各级重视宣传保护区

 

1986年9月18日,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将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第2145期)《专家们考察认为金佛山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一文批转给中共道真县委、以示道真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可学习、借鉴毗邻金佛山的开发思路。

1988年9月1日至2日,遵义地区全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会在道真自治县召开,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苟正果同志在大会上介绍了管护经验。主持会议的遵义地区林业局副局长李扬名同志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对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称赞。

2001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黄瑶到大沙河自然保护区视察工作时指出,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珍贵物种丰富,保护意义重大,建议先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再创造条件争取升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共遵义市委、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三节一会”活动时提出要求,“要以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绿色宣传,推介道真的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之后,省内各级政府、新闻媒体等宣传部门,通过各种方式纷纷报道宣传大沙河。2003年间,全省90多位摄影专家曾两次深入到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开展历时6天的“中国·道真大沙河秋之韵”大型摄影采风活动,拍摄了大量的原生态风光美景展示在世人面前,著名诗人李发模先生还为每张图片配诗,抒发情怀。与此同时,中央电视2台驻贵州记者站和贵州电视台曾多次进入大沙河保护区拍摄采访,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贵州电视台“今晚快看”和“发现贵州”等栏目历时半月系列报道了大沙河自然保护区银杉、黑叶猴等珍稀动植物和自然风光美景。

 

漫长而艰难的保护历程

 

银杉的出没,人们如获至宝。当时,每天寻找银杉的专家、学者和村民回到村庄,村民都要来倾听当天的寻找结果,徐友源老师在闲聊时曾多次对村民们说,银杉是我国的国宝,国宝在你们大沙河出现,你们太有福气了,只要你们好好加以保护,你们将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当时的村民没有出过远门,对外界一无所知,听了徐老师这番话和几位林业工作者的呼吁,他们能不高兴吗!

发现银杉的当月,根据专家的建议意见,道真县人民政府立即在阳溪公社召开了“大沙河银杉保护工作会议”,副县长陈书永同志在会上首次称大沙河林区为大沙河银杉自然保护区,明确了保护管理的四至界线、保护范围和保护对象,提出了相关管理规定。1984年,道真县人民政府正式行文建立了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成立了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从此,大沙河银杉自然保护区这一响亮的名称深入人心、广为流传。据有关资料介绍,这是当时贵州省最早的以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当初,随着银杉保护管理工作实施,几位带路寻找银杉的村民,同时走向了这管护银杉的艰辛历程……。

他们以当上护林员保护银杉为荣,为有这份工作而兴奋,为了能像国家工作人员一样每月定时领取工资报酬曾彻夜不眠,他们在不停地思量,这也许就是徐老师所谓的好处吧!可是,一晃5年、10年过去了,工资还是照数36元。

人类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本应无可厚非,但为了真正实现银杉等众多珍稀动植物在这一地区的有效保护,林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多的还是受到保护管理工作的限制,群众对管护工作意见很大,社区矛盾十分突出,管护人员既得罪了亲戚,也得罪了朋友,还经常受到不法人员的威胁和围攻,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导致人心涣散,人们宁愿回去做自己的农业生产,不愿参加护林工作。第一批护林员共有5人,他们有的干了6年,有的干了8年,护林队长李双明坚持干了10年,最终同样是因为工作难做、管护报酬过低而退出了护林岗位,重操旧业。

众所周知,道真财力有限,领导们任职也就那么几年时间,有的领导十分重视银杉的保护管理工作,有的却不是那么回事。因此,长期以来,人员工资老数稳定,银杉的保护管理力度总是时紧时松,难以稳定,很有几年时间,管护人员连工作中的正义也无处申冤。

据介绍,当时的县政府副县长陈书永同志在职的几年间,治理林区砍柴烧炭和非法出售木材是当时道真县政府一项长期的主要工作,副县长陈书永同志多次深入基层亲自督促指导保护管理工作,曾组织力量开展过20多人的林区秩序专项治理行动。直到1998年冬季,县林业局请示县政府,再次组织林区秩序专项治理,才彻底清除了一度时期无人治理、治理不力的乱砍滥伐、打坑烧炭、无证运输等违法行为,林区从此得到了安宁。

曾记得,在那漫长而又艰难的管护岁月中,通过两次专项治理,先后对盗伐林木、破坏资源的曾新文、李兴友、曾兴福、路延斌、叶永华、熊永才、熊心志、邓小刚和向开发等人判处有期徒刑,判处时间最短的有6个月,最长的达12年。

 

实施社区共管

保护珍稀国宝

 

随着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和自然保护区升级成功建立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有了专门的职能机构和管护经费后,聘请专职护林员50余人进行日常巡护。同时,在提高护林员待遇的同时,还单独投入资金与阳溪镇共同组建了50人的民兵森防应急分队处理突发事件,确保了林区安全。

“社区共管”是做好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国内外各地自然保护区摸索出来的全新理念。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依法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大量的社区共管活动,有效缓解了保护管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了社区参与保护、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如加强当地党委政府、村组联系协调,在林区广泛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召开群众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积极争取资金投入社区,帮助社区村民维修公路、建沼气池和发展道真特有“洛党”基地,资助新农村示范建设,向一些特困村民和受灾户捐款捐物,想为社区所想,急为社区所急,真正为社区群众做了大量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事。

是的,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于有其它特殊的管理和要求,20多年来,我们得认同,保护区或多或少已经给区内群众带来几多不便,但这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

近几年,除保护区主管部门对社区投入资金帮助发展建设沼气池、节能灶和公路外,内外客商充分利用保护区优质资源,相继投入资金开办了大沙河“银山豹矿泉水”厂,建立了以玄参、党参(道真特有“洛党”)、天麻、黄连等为主的中药材基地,社区村民自发成立了中草药种植协会。目前,虽然还没有正式启动旅游业,但随着旅游观光人员的增多,村民们已在开始想办法为游客提供有偿服务,增加个人收入。如高峰村民湛玉伦近期新开办的“大沙河农家饭菜”,就是针对越来越多的游客而至的。县政府和保护区管理局也正在筹办资金约70万元改造阳溪通往保护区的公路,计划在年底动工,逐步改进社区交通条件。

我们坚信,通过各级领导、专家教授、主管部门和社区群众的共同努力,以银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的明天,将一定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科学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人间天堂。

银杉,这一道道闪烁不停的银白色光环,将给予仡山人民子孙后代最为丰厚的回报。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