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2010年鉴
【区域位置】 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北缘,西北、北面、东北与重庆市接壤,西南、南面、东南分别与县内大矸镇、三桥镇、阳溪镇、洛龙镇相连。保护区北起贵州岩,南抵乱石坎,西到向石台,东至白岩界。地处东经107°21′35〞—107°47′37〞,北纬29°00′02〞—29°13′17〞,南北长24.82km,东西宽42.04km,总面积26990 hm2(核心区9603.3hm2,占35.6%;缓冲区7555.4hm2,占28.0%;实验区9831.3hm2,占36.4%)。
【历史沿革】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4年,当时,由于濒危珍稀植物银杉和濒危珍稀动物黑叶猴在道真辖区相继发现,经道真县人民政府批准分别建立了大沙河银杉自然保护区和仙女洞黑叶猴自然保护区,隶属县林业局和县环保局分别管理。1993年,为了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管理,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大沙河银杉自然保护区和仙女洞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合并统名为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归属县林业局管理。2001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了“贵州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隶属贵州省林业厅全额预算管理的正处级直属事业单位。
【机构设置】 保护区管理局局址位于县城尹珍大道银杉广场左侧,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含人事教育)、计划财务科、科研科、社区发展与旅游管理科、林政资源管理科和林业公安派出所六个科(室),下设仙女洞、前峰、大沙河和磨盘石四个管理站,站下设置八个护林组主要从事日常巡护工作。
【队伍建设】 保护区管理局编制23人,其中事业编制18人,公务员(公安)编制5人。2010年,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有正式职工14人,按专业技术职务划分,有高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8人;按管理岗位划分,有正处1人,副处级2人,正科级5人,副科级2人;另外聘有工程管理和护林员54人。
【资源现状】 根据科考表明, 沙河自然保护区共有动植物627科2493属5801种(变种)。其中:有植物资源345科1184属3799种,有动物资源54目282科1309属2002种。国家保护有益的、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共22目58科194种。
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银杉、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光叶珙桐6种,国家Ⅱ保保护植物33种。区内银杉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现有银杉面积8810m2,21个分布点,天然植株1056株,占全国天然银杉总数的26.4%。根据《贵州野生珍贵植物资源》一书介绍,大沙河自然保护区银杉分布和天然生长植株居全国首位。
银杉是我国特有种,是世界上300万年以前的古稀孑遗植物,被誉为林海里的珍珠,当今的活化石,植物中的“熊猫”,银杉在世界上只有我国广西、湖南、贵州、重庆等省区有较小群落分布,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堪称“国宝”。道真大沙河银杉是1980年8月12日经贵州农学院林学系讲师徐友源先生与学生深入大沙河林区采集树木标本时发现的。
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云豹、林麝、金钱豹4种,国家Ⅱ保护动物36种。区内现有黑叶猴19群152只,其种群数量居贵州第二位,仅次于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仅产于我国贵州、广西等南方部分地区,贵州是黑叶猴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环境影响】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珍稀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以它独特的优势深受国内外动植物专家关注,先后有日本琵琶湖博物馆、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堪萨斯州大学等40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到大沙河林区对银杉适生条件、分布环境、银杉繁殖试验和其它各类动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相继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如西南林学院陆素娟、尹伍元编写的《自然保护区概论》就重点介绍了大沙河保护区珍稀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是一个蓄水功能显著的天然水库,是长江水系芙蓉江一级支流梅江河、新民河的发源地,对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保护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月25日,全国2010年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在武汉市宣布,经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批准,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成为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成员。
【基本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是省财政投入一期工程建设资金342万元,投入188万完成了局综合办公楼、局址围墙、挡土墙建设工程。随着局办公楼的建设峻工,为大小会议室和机关工作人员添购办公桌椅一批,投入经费6万元,购置复印机、传真机和计算机13台,投入经费10万元,安装空调14台,投入资金5.5万元,改善了办公条件;二是国家投入贵州大沙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经费777万元,2010年底落实到位资金762万元,启动了前锋、仙女洞、磨盘石三个管理站站址征地、地勘、办公用房图纸设计、办公用房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前期准备等工作;三是在原有1台办公车辆的基础上新增购2台办公车辆,投入购置经费43万元;四是储备了防火物资两批,配置了9万元的科研设备和41.4万元检疫设备;五是单位编制由原来的18个增加到现在的23个,相继成功招考7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到单位工作,极大地改变了过去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的被动局面;六是在使用人事工资管理、组织人事管理、编制管理、财政供养、资产管理、公益林管理等软件和公安金盾网的基础上,又安装启用了财务软件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软件,日常工作基本实现了电子、软件和网络政务办公。
【社区共管】 社区共管是做好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国内外各地自然保护区摸索出来的全新理念。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在依法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大量的社区共管活动,有效缓解了保护管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了社区参与保护、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保护区在长期开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同时,还建立了基层联系制度,加强了勾通,增进了理解,想社区所想,急林农所急,启动了社区共管项目的扶持建设工作,先后投入7.59万元对区内506口(户)沼气池建设进行了补助,投入22.4万元帮助林农完成了400间(户)节能灶建设工作,投入0.3万元对核心区6户烘烤烟叶改烧柴为煤进行了鼓励补助,投入285.4万元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涉林农户进行了补偿。对林区公路的修建相继投入补助经费8000元,投入新村建设资金3万元,计生帮扶7000元。对一名贫困党员给慰问金500元进行慰问,阳溪镇高峰村民组与三桥镇相关村组的林权纠纷调查报告提交县政府法制办等待裁决。
【林政与天保工程】 林政资源管理科具体负责天保工程,2010年,编制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护实施方案,按照省林厅的批复,分别与四个管护站签订承包管护责任状,与辖区每54名工程管理人员和护林员签订了承包管护合同,落实森林管护面积31万亩,完成管护率100%。
自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还相继完成公益林建设工程任务10万亩,其中完成补植补造1.7万亩,占计划100.1%,并严格按要求落实了“六有”措施,建立了村规民约,制作工程管理碑牌66块。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保护区的中心工作,局建立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中心下设办公室在林政科抓日常工作,对基层管理站长期实行机关科室包干指导管理,坚持了每月个人巡护、小组自查、站季度交换检查、机关在年中和年末组织检查验收的管护模式,局在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召开了半年和年度工作总会议进行评比表彰,对全区干部职工和护林员举办了两期法规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05人。
征占用林地管理是保护区工作之一,2010年,协助县政府完成了《大沙河水库工程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林木采伐作业设计》和《古大珍稀树木处置方案》,安排一名工作人员驻守大沙河水库工程指导部协调水库工程建设,有力加强了自然保护区征占用林地的管理工作。加强了保护区120吨竹笋的采集收购监督管理。
【旅游管理】 大沙河是人们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回归大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的好去处。早在1986年9月18日,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将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第2145期)《专家们考察认为金佛山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一文批转给中共道真县委,以示道真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可学习、借鉴毗邻金佛山的开发思路。可是,由于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地处边远,对处交通和区内道路建设滞后,旅游景点景观无力建设,至今旅游管理工作仍处于寻机阶段。尽管如此,每年春暖花开时节等气温适宜期,来自周边省区的旅游观光人员还是络绎不绝,2010年,接待游客人数已达2363人。
【科学研究】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不仅是研究银杉、黑叶猴及生物多样性的最佳场所,而且还是全国重点天然物种基因库之一,此前,已相继出版发行了《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和《贵州大沙河昆虫》约250余万字的科研专著。保护区建立以来,一直专注银杉等珍稀树种的苗木培育研究,相继成功培育银杉苗木2000余株,科研人员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0余篇。2010年,在协同贵州大学、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贵州主要杓兰种质资源调查及引种栽培技术研究》和《贵州野生山桐子培育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还独立承担了《贵州野生道真润楠资源保护与培育技术研究》科研项目,总投资77万元。开展了区内闽楠、槭树科及猴樟的初步调查,向省厅争取银杉苗圃地建设经费10万元。编制的银杉王救治工程技术实施方案得到省厅认可,预算资金5.81万元,按照省厅经费安排,保护区启动了银杉王救治前期准备工作,对前峰杉木病虫害也进行了实地调查。向省厅争取价值1.45万元的森林病虫害检疫设备和价值40万元的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设备,加强了森林检疫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工作。激请贵阳电视台完成了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录像资料野外拍摄和影像光盘初稿工作。
【森林防火】 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由管理局森林公安派出所具体管理。保护区管理局始终牢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理念和责任意识,始终将森林防火工作作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要工作来抓,始终将森林防火工作各项指标作为对全局干部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一是召开了森林防火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森林防火工作;二是明确责任,向各站签定森林防火目标责任状,将森林防火责任分解到单位、到人、到山头地块,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聘请季节性护林员守候,共签定森林防火责任状2174份;三是管好火源,加强了巡护管理;四是狠抓森林防火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会议、标语、碑牌、走村串户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森林防火宣传教育;五是加强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建设,重点对阳溪镇民兵森林防火应急分队每年投入1万元资金进行了一次专题培训;六是加强森林防火值班调度,局坚持常年24小时轮流值班,特别是重大节假日和重要时段,全区放假不放人,对重要部位和火灾易发区严防死守,保证了政令、信息畅通,确保了林区安全;七是在2010年将森林防火工作首次列为单项考核,制定了《森林防火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八是规划了防火线总计28.7公里。如今,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已实现了连续27年无森林火灾、森林火灾过火面积、受害森林面积、森林火灾受害率为零指标的好的成绩。
【综合管理】 2010年,党建工作内容与往年有所不同,在重点抓好党建工作的同时,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密、计生、普法、信访、“整脏治乱”安全生产和工、青、妇等工作一并纳入党建工作范畴,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进行了责任分解,并与各科室站分别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010年党建工作的重要活动是开展践行宗旨教育活动和“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贯彻,对此,特制定印发了《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开展“践行宗旨教育”、贯彻“四项监督制度”教育活动工作方案》,按《方案》完成了活动的开展。同步完成了《廉政准则》和“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和测试工作。
【荣誉风彩】 调研员周登乾同志喜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2010年斯巴鲁生态保护奖”。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评比表彰2010年度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磨盘石管理站荣获一等奖,前峰管理站和大沙河管理站分别荣获二等奖,机关职工晏启跃、李乔明、韦国顺、秦远霜等4名同志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林区护林员陈建明等16名同志被评为优秀护林员,获奖单位和个人均以奖状、荣誉证书和奖金在会上同步给予表彰奖励。
“银杉.仡山珍宝.国之骄傲”编入《道真文史资料》,该文近7000字全面回忆记录了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深闺少女大沙河”一文近3000字被《遵义政协》杂志(2010第3期)采用,让世人进一步了解到大沙河自然保护区风彩。
之前,出版发行的《贵州省大沙河自然昆虫资源多样性及区系演化研究》和《大沙河本底资源调查》科研成果,使贵州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分别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参加调查、编写的科研工作人员张国防、冯育才等个人也分别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其中张国防2次,冯育才1次。 (宋洪杰)